陆河纸排糕是陆河县客家人世代传承的特色米制糕点,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时期,客家先民自中原南迁至此,将北方面食技艺与南方稻作文化结合,创造出以米为原料的糕点体系。纸排糕以糯米与粘米混合磨浆蒸制而成,既延续了中原蒸饼的工艺精髓,又适应了岭南“以米代麦”的饮食传统。明清时期,陆河客家村落已普遍将纸排糕用于节庆祭祀,其柔韧耐储的特性,使之成为农耕社会中重要的便携食物。纸排糕因“糕”与“高”谐音,象征“步步高升”,婚嫁时,红纸包裹的纸排糕作为“甜蜜信物”随嫁妆送至夫家;新生儿满月分赠邻里,传递“添丁添福”的祝福。在制作上很为讲究,如炒糯米粉,一般要贮藏半年左右,炒时一要熟透二要保白;磨粉得连续过筛,要求绵细如面;白糖要取粒小,质松,速溶的“砂糖”。各种原料分别加工停妥,再掺合拌匀,压缩成形。最后由切片师傅执锋利的大方刀,切成片片,薄如书页。准备材料:主料:糯米、陈皮、芝麻、白色糯米粉;制作过程:1、将糯米、陈皮、芝麻搅拌,形成面团;2、把面团放入正方形容器,用几斤重的木器在木圐围起的容器内,对面团反复敲击、碾压,力度需恰到好处;3、做好的面团放置几小时后,在其表面铺上一层白色糯米粉;。4、将面团切成厚度在1-2毫米的薄片,要求下刀快且准,保证每片尺寸一致,即可。

复制本文链接
未经正式授权,请勿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