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鹏,除了山海风光和厚重的文化历史,美食也是当地浓墨重彩的一笔。


👍大鹏濑粉仔

推荐指数:🌟🌟🌟🌟🌟


一碗濑粉仔,味道鲜美、爽润甘甜,是大鹏人对家乡味道最质朴的想念。


大鹏濑粉仔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几百年来流行于大鹏半岛及周边区域,尤其以大鹏所城为代表。古时,大鹏所城的军士多来自南方诸省,喜食米粉。受军营条件所限,人们因陋就简,将大米浸泡后,用石臼舂成粉,再以生熟粉混合,加凉水调成浆,直接盛入椰壳中,在椰壳下面钻一个2厘米左右的圆孔,手执椰壳不停地摇晃、抖动,米粉浆就会从孔中流到下面铁锅的沸水中。


当地人称这种以手摇动椰壳,让米粉浆从孔中流出的动作为“濑”,“濑粉仔”也因此而得名。


选用上等“冬米”,将米浸泡后用石臼舂成粉,再以生熟粉混合,加凉水调成浆,这样制作出来的濑粉仔才爽滑弹牙。由于大鹏所城背山面海,因此濑粉仔里不仅有猪肉等陆地食材,还会放入鲜虾、蛤蜊、干贝等海产品,鲜得不得了。


👍大鹏茶果

推荐指数:🌟🌟🌟🌟🌟


在大鹏还有一样不得不吃的特色小吃——茶果。茶果,客家方言称为“粄”,是客家的传统食品,可与四时不同节令结合。


大鹏本土诗人罗育灿所写的 《半岛味道——大鹏茶果歌》是这样描述茶果的:“各个时节不一样,好似山花开满坡。”茶果形式多样,与节俗密不可分,以艾茶果、艾粄、糍粑、菜头角和喜粄最具代表性。茶果外皮都是用糯米粉掺一定量的粘米粉制成,至于馅料,则有甜有咸,满足不同的口味需求。


葵涌客家茶果制作技艺是流传于大鹏半岛北部的一种传统饮食制作方法,第一步是将糯米、粘米浸泡后磨成浆或打成粉团,包裹丰富的馅料后,蒸煮制作成糕点。


茶果起初主要用于祭祀。据史籍记载,葵涌客家人从康熙末年开始聚居,而茶果更是从葵涌客家人定居后,就成为当地节假日及婚庆喜宴必不可少的美食,也是葵涌客家人的情感载体和记忆传递。


👍绿丸仔

推荐指数:🌟🌟🌟🌟🌟


绿丸仔,当地又叫绿圆仔,糯叽叽星人一定会爱上。


要想做出地道的绿丸仔,首先要选用最鲜嫩的菠菜或芥菜,碾成汁和糯米粉混合,再辅以新鲜的虾、猪肉、干鱿鱼做汤汁配料。做好的绿丸仔颜色晶莹碧绿,像翡翠一般,海鲜经过油锅爆炒,更加香气扑鼻,味道格外鲜美。


以前逢年过节,大鹏所城的百姓们把大米同绿叶蔬菜混合起来用石碓捣成粉,做成绿色的米粉,颜色嫩绿,十分好看,但是吃起来口感不好,而且容易煮烂;有人就在大米中加上糯米,并且以特殊工艺制成,吃起来口感滑爽,色泽也更鲜亮;后来又有人在汤中加入肉、海鲜等等,味道更加鲜美。


由于绿丸仔的味道让人一尝不忘,于是有越来越多的人慕名学习制作,这种美食就慢慢在所城中流传开了。绿丸仔的产生、形成和传承,一直伴随着大鹏所城的建立和发展,见证了大鹏所城数百年来的历史变迁。


复制本文链接
未经正式授权,请勿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