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宁舞山狮主要流传在广宁北部的螺岗、北市、坑口、江屯等乡镇,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据说,以前螺壳山地区村民常挑着芋箩去山里挖番薯、木薯、芋头等,有时候还会带着小孩一起。

一次,有一个村民在山中遇到老虎,情急之下随手拿起芋箩,与老虎对峙,老虎从哪边扑来,就向哪边舞动。小孩也害怕,扯着大人的衣服,跟着团团转,来抵御老虎的袭击。

最后,老虎竟然被这个比自己还大的“怪兽”吓退了。这个“以兽对兽”的故事很快就传开了,有村民对芋箩进行了加工,在芋箩上部切出一个口子作为嘴巴,底部挖两个洞作为眼睛,侧面加上两块木片作为耳朵,最后再用颜料点缀,一个活灵活现的“狮子”就诞生了,这就是广宁独有的“芋箩狮子”,俗称“山狮”。

山狮的狮头比南狮小,没有胡子和下巴,两颗长牙像猫,头上独角又似瑞兽麒麟,看起来像狮又像猫。

“山狮”被村民视为吉祥之物,空余时间,大家聚在一起舞动山狮,既强身健体,又加强了村民之间的团结。久而久之,演变成民间传统活动“舞山狮”,并形成每逢喜庆节日都表演舞山狮的习俗。

传统舞山狮的表演形式,分为拜门助庆、行路过桥、开盘表演三种。

伴随着鼓乐声,一人舞动山狮头、一人舞动山狮尾、还有两人分别扮演大头佛(广宁人称大头诺)、猴王(广宁人称三仔),大头佛引领山狮先拜天地,然后随着配乐的节奏,山狮戏鼓、吃青、洗脸、噬脚,生动谐趣;大头佛憨态可掬、妙趣横生,猴王更是顽皮,跟着山狮上蹿下跳,配合默契。

山狮以碎步、探步行走,酷似猫的步伐,显得异常警醒而灵巧,所以又叫舞狮猫;山狮采低青,不采高青;表演中融入民间神话传说,使演出富有情节性,戏剧性、娱乐性。

舞山狮的锣鼓队人数较多,以高音双皮鼓引领指挥,配一个声音洪亮的高音大锣,另有四个中音小云锣,形成了一支有高中音结合的打击乐队。舞山狮表演时狮随锣鼓声舞动,节拍和谐,气氛热闹。

舞山狮,是古时当地人长期与大自然抗争的产物,凝聚着广宁人民不屈不挠、勇于斗争的精神。2009年,广宁舞山狮入选肇庆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的推动下,广宁舞山狮走进广宁县多所学校成为特色校园文化,山狮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得到传承和创新。如今,在广宁县有500多支山狮队活跃在城镇与乡村。

复制本文链接
未经正式授权,请勿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