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忆子粄原产于百侯、枫朗、湖寮一带,多出现在除夕、元宵等团圆宴上,后逐渐成为当地早点和宴会上的一道菜肴。2016年,忆子粄入选大埔县第四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忆子粄,其名源自一段有趣的故事。


相传明末清初,大埔茶阳某地有一户人家叫松婶,其儿子阿根武艺出众,在郑成功部下当名海军,漂洋过海到台湾去铲除倭寇,除暴安民。松婶思念儿子,每逢中秋节,就做了儿子爱吃的粄,摆在月下,对月怀思。秋去冬来,足足等了30年。在一个中秋之夜,儿子平安归来,母子重逢,这粄便得名“忆子粄”,寓意着深深的母爱与无尽的思念。


粄皮选用优质糯米粉、薯粉等揉制而成;馅料汇集了靓肉片、木耳、豆腐干、蒜白、香菇、虾米等丰富食材。将馅料包裹在粄皮内,扎成四方立体形,再用新鲜蕉叶包裹,猛火蒸制而成。整个过程繁复而精细,需四五小时方能完成。


蒸熟后的忆子粄,造型别致,如同茶盏一般,四周被包裹得严严实实,露出顶部。其口感滑溜,黏韧耐嚼,香气扑鼻,令人回味无穷。客家人吃的忆子粄分为几种,包括薯粉忆子粄、艾叶忆子粄、糯米忆子粄等。


客家十里不同音,而忆子粄却是客家人共同的记忆。如今,忆子粄不仅是特色小吃,更是客家饮食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复制本文链接
未经正式授权,请勿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