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来了,万物复苏,“不时不食”的饮食哲学也自此拉开帷幕。古人用“吃春”“咬春”的习俗告诉我们,除了用脚步丈量,用眼睛感受,用耳朵聆听,还能通过舌尖与味蕾,一尝春之繁盛。
不管是枝头盛开的鲜花,植物新长的嫩芽,还是山间田野刚冒的野菜,肥美的河鲜,在广东,请你大快朵颐,才算不辜负春天的恩赐。
鲜花·馥郁身心
● 木棉花
在广州,木棉花不仅是春日街头的美丽风景,更是餐桌上的独特食材。而煲汤,就是本地人对木棉花最大的尊重。
喜爱“煲靓汤”的老广,会把木棉花收集起来,晒干存放,以做汤料。你会看到放在簸箕上晒的,挂在铁丝网上晒的,摊在车头上晒的……就地取材、包容随意,这也是老广的生活哲学。
木棉花具有清热祛湿、解毒止痢等功效,可与猪骨、老鸭或者鲫鱼同煲。此外木棉花还可以油炸、煲粥、煎蛋、炒肉等,因人不同,适口为珍。
● 荼薇花
清明前后,是中山小榄镇荼薇花盛放的时节。清《香山县志》载:“荼蘼,小榄乡多植之,以亩计,有洋荼蘼及玫瑰,可制糖,或蒸露”。
这种被誉为“岭南香魂”的稀有花卉,花期极短、产量有限,于是便被小榄人制成入口清润的荼薇花醋、顺滑清甜的荼薇豆腐花、芬芳清雅的荼薇花雪糕、醇厚甘甜的荼薇花酒等产品,最大程度地保留了花香。
芽菜·生发阳气
● 春笋
《神农本草经》将“萌芽”列为上品,而笋,是竹子初萌的状态,也是至鲜至美的代表之一。一场春雨落下,水灵灵、脆生生的春笋就会破土而出,将蛰伏一冬的鲜味尽情奉献。不过,吃笋得与时间赛跑,因为从冒出地面的那一刻起,它们就会进行快速生长和发育,在几天之内就会变成竹子。“早上是笋,中午是草”,这口鲜稍纵即逝。
广东的广宁、清远、梅州等地盛产竹笋,一年多造,以春笋的笋味最浓最佳,每年都吸引了不少游客前去尝鲜。春笋做法多样,荤素皆宜,以此为代表的各类芽菜,食之可以促进阳气生发,帮助身体从冬藏转向春生。
● 桑芽
蚕生春三月,春桑正含绿。广东是我国传统的四大蚕区之一,目前全省菜桑生产约占全国菜桑生产总面积的80%以上,为全国最大的菜桑生产基地。而在顺德等地,池塘养鱼、基上栽桑的“桑基鱼塘”,也成了一道著名的风景。
早春3月,正是桑芽最靓之时。桑叶属于瘦物,饱含粗纤维,不适合净煮食,所以必须搭配荤料。滋味带甜又不会抢风头的土猪肉、鲮鱼和走地鸡是最常选用的肉类。此外,烹饪过程中桑叶会吸取肉类所带的油分,即使老火靓汤都不再觉得油腻。
野菜·养身保健
● 艾草/鼠曲草
每年暮春时节,成片成片青绿的艾草长势喜人。它们其貌不扬,却素有“百草之王”的美誉。广东客家人聚居的地方喜食艾粄,摘取艾草嫩叶,与糯米粉混合在一起,像包饺子一样包上各种馅料,蒸熟即可食用。此外,艾叶炒蛋,艾叶鸡汤等也是当地餐桌上的常客。甚至有老人家会把它酿入酒里,做成客家艾叶黄酒。
在广东肇庆、湛江等地,人们吃的艾糍、艾籺多用田艾制成。田艾,学名鼠麴草(鼠曲草),全身长满绒毛,常见于春耕的田野上。田艾具有祛湿、暖胃、清肠等功效,以此制成的艾糍/艾籺比用艾草制作的颜色更深,别有一番清香滋味。
● 簕菜
簕菜,是江门的标志性乡野美味,尤盛产于恩平市。春季簕菜嫩芽微苦,簕菜多与鲫鱼同煮,鱼的鲜甜与簕菜的清香交融,饮之一口难忘。
簕菜具有很高的营养和保健价值,除了入膳,簕菜茶也是养生首选,不仅清热解毒,也让人细啖出苦尽甘来的悠长滋味。
● 蕨菜
清明前后,是蕨菜生长旺盛的时节。于山野林地间,蕨菜顶着露珠从土里探出,引得人们俯身采摘。其外观独特,尚未舒展的嫩叶呈蜷曲状,故而又叫“龙头菜”。在土质湿润处,它能长得更大更粗壮。
蕨菜纤维含量很高,能促进胃肠蠕动,有去油腻、助消化的作用。其口感脆嫩爽滑,略带有黏液,凉拌或炒食皆宜。需要注意的是,食用蕨菜前要先进行焯水处理,以去除苦涩的口感和其中轻微的致癌物质。
河鲜·肥美鲜甜
● 漕虾
俗话说,清明虾,好食过猪油渣。漕虾就是清明前后必吃的河鲜之一,通体小而白,煮熟后呈淡淡的橙红色。它们生长于咸淡水交界处,每逢清明时节回游到江河产卵,起水即死,更无法养殖。目前比较有规模、有质量的产地,集中在广东江河入海口的地方,从西至北分别有湛江水道口、斗门与周边河口、江门台山、广州南沙十八涌、惠州各河道出海口、潮汕本港等。
做法方面,无论是油爆、清炒、香煎还是水煮,都掩盖不了其鲜嫩之味。其中白灼漕虾入口甜嫩,略带脆感,是最地道的一种食法。在广州的餐厅里,又常用鲜荞头与漕虾同炒,鲜荞头的清香与漕虾的鲜甜相互交融,口感清爽。
● 黄沙蚬
“沙蚬鲜于蚌,春肥价亦廉。”在木棉花开的时节,也是一年中吃黄沙蚬最好的时候。西江水域出产的黄沙蚬,外壳橙黄、肉质肥美、个头饱满、无泥腥味,深受消费者喜爱。
各地烹饪黄沙蚬的方式有很多,风味略有不同。可以油盐清蒸,用纯正花生油将蚬肉的原汁原味尽情释放出来;又可以用蒜蓉蒸,清甜又有蒜香味,还可以煮粥、煮汤等。捏住一边蚬壳往嘴边送,轻轻一嘬就能把蚬肉吸进嘴里,对于食客来说,这就是“开春第一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