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深圳市大鹏新区的大鹏所城,全称大鹏守御千户所,占地约10万㎡。历史上,大鹏所城是中国南部重要的海防军事要塞。自明太祖朱元璋在此设卫城以来,留守在此的家族,就将守护家园的重担扛在肩上。在当地,赖氏家族“三代五将”的故事广为传颂,其中战功尤为显赫的当数赖恩爵。

赖恩爵,字简廷,清乾隆年间生于大鹏所城的行武世家。赖恩爵少时崇文尚武,24岁随父亲入伍,历任把总、千总、游击等职。

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赖恩爵出任大鹏营参将,奉林则徐之命巡视大鹏营所辖海面。1839年9月4日,时任英国驻华商务总监查理·义律率领大小船只向清军水师船开火,赖恩爵立即指挥水师船和九龙炮台予以还击,英船最终逃逸外洋,赖恩爵所率军队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这场海战是中国近代史上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战,它以血战到底的气势展现了中国人民誓死守护家园的决心。战后,道光皇帝封赖恩爵“呼尔察图巴图鲁”之号(意为冲锋勇士),赞其英勇无畏。此后,赖恩爵还参加了穿鼻洋海战、官涌海战等,屡立战功,一生历经三十六场大小海战无一败绩,后谥封“振威将军”。

九龙海战后,英军持续骚扰,在遭遇接连失败后,转而北上攻打定海。1840年,定海失守,清政府以割让香港岛的代价,换取英军撤出定海。失去香港让赖恩爵悲愤不已,几年后郁郁而终。临终前,他唯留遗言:“吾忧朝政腐败而忧,吾乐收回香港而乐”。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回归前,世界各地的赖氏后人齐聚祖宅,在大门内的影壁上刻下四个大字:“还我祖愿”。四个饱含期待的大字,既是对赖家先祖的告慰,也把用炮火锤炼出的忠义之风,留于子孙的血脉之中。

赖恩爵振威将军第,位于大鹏所城南门右侧内,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一入将军第,四周高筑围墙,院落规模宏大,门首横额楷书“振威将军第”五个大字。将军第保存基本完好,1984年,深圳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抗战时期,赖恩爵将军第西座化身“东江纵队青年干部训练班”,保家卫国,延续英雄气魄。训练班朝气蓬勃,大量进步青年来到大鹏参加青干班学习并加入东江纵队,学员们过着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军事化生活,为抗日斗争注入新生力量。

除“振威将军第”外,大鹏所城中还分布着11座明清两代“将军第”,共计21处全国重点文物建筑、11处遗址,这些古建筑经历了战火的蹂躏和岁月的侵蚀,如今正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见证,诉说着大鹏所城的往事与新生。

复制本文链接
未经正式授权,请勿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