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楼林立的深圳,其实也存在一个古城——大鹏所城。深圳的别称“鹏城”也是从“大鹏所城”中化用而来。
进入古城,随处可见历史的痕迹。历经岁月洗礼却依旧巍峨耸立的古城门,蜿蜒曲折的青石板路在脚下延伸开来,石板被行人踩踏得光滑发亮。道路两旁,有的屋子还有生活的痕迹,而有的屋子早已破败不堪。整个古城规划得还是不错的,内有南门街、东门街、十字街和正街等主干道,也有赵公祠、天后庙、侯王庙、华光庙、粮仓等景点。
从大鹏所城南门拾级而上,登临城楼,略带咸味的海风扑面而来,沁人心脾。站在城楼上远眺,大鹏所城的风貌尽收眼底。市民游客在其中走走停停,悠然自得。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大鹏半岛建立“大鹏守御千户所城”,管辖珠江口以东洋面四百余里,涵括整个香港地区。自此,巩固海防,抵御入侵,缉捕海盗,大鹏所城成为重要的海防前哨。按照建制,大鹏所城当时有1000多名官兵,治下军民亦兵亦农,既是海防卫所,又形成了城市的规模。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大鹏所防守营改为大鹏水师营,有官兵931名,防所大炮168门。到了嘉庆年间,广东增设水师提督,驻虎门,设五营,大鹏设参将一员,兵额800名。后来营升为协,兵员约2000人,大鹏水师管理的海域包括如今的深圳、香港一带。
据记载,大鹏所城自建成以来经历过多次风雨侵袭与战火洗礼,曾多次修葺。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一场罕见的飓风袭击了大鹏所城,毁坏城楼4座,城角窝铺4间,雉堞58个,知县李可成、守备马玉成等捐资修复。
光阴荏苒,这座占地约10万平方米的古城,依然保留着原有的基本格局,古庙、古城楼、古民居、古宅院等建筑遗址也保存完好。如今,大鹏所城已成为重要的历史文化旅游胜地,游人络绎不绝。
